在历史上,也有共和政体的短寿大国。1871年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是其中一例。它苦苦熬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战胜国的一员,而后却在与纳粹德国铁甲雄师的殊死较量中,兵败如山倒,1940年崩溃时它还只有69年的历史。
虽说实行共和政体的大国不一定就&ldo;长命百岁&rdo;,但是如今&ldo;长命百岁&rdo;的大国,无不采行的是共和政体。国名为&ldo;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rdo;的英国,并无&ldo;共和国&rdo;的名号,且白金汉宫里还有一位万民敬仰的&ldo;女王陛下&rdo;,但它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共和国。若依孟德斯鸠(1689-1755)的判断‐‐&ldo;英国是个裹着君主制外衣的共和国&rdo;,则英国是现今大国之中最古老的共和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迄今为止,王冠已经传承了三百余年。这个工业革命的先驱,虽已不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独领风骚,但它仍然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强国之一。而1776年宣告独立的美利共和国,已立国230余年,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头号强国。
三、前述的大国历史经验显示,无论是专制、极权政体,还是共和政体,都不能确保凡是采用它们的国度就一定不会衰落或败亡。
自英国光荣革命以来,专制、极权大国固然不免一一衰亡‐‐纳粹德国、日本帝国、苏联等等这些烜赫一时的世界大国,都已成明日黄花,而奉行共和政体的大国,也未能尽免或衰或亡之忧。纳粹德国的铁蹄踏断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命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崩溃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超级大国里,也没有昔日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的身影,英国衰落了。
共和国的衰落,一是表现在与专制、极权大国的竞争中,竭力赶超的专制或极权大国后来居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败给了极权主义的纳粹德国,而勉力应付了纳粹铁拳的英国,在二战后的国力,则远不如能令整个世界为之胆寒心颤的苏联那样雄厚。1958年4月,赫鲁晓夫称:&ldo;英国雄狮一声怒吼而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do;这话没错。英国已不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威震全球,数代人苦心经营的日不落帝国,也在战后的短暂岁月里变成了日不落联邦。不过,国力足以毁灭世界的超级大国苏联,如今已成历史,而不再怒吼一声可令世界震颤的英国尚在。
共和国的衰落,二是表现在共和国之间的比较中。随着19世纪末美国在新大陆的崛起,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共和政体的大国,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对下降。毕竟,在所有的时代不可能所有的国家同时得第一。况且,不仅是政体,疆域大小、地缘特征、人口多寡、资源丰瘠、科技发展,甚至机缘巧合等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一国的成败兴衰。
不过,英国大国地位的下降只是相对而言,它不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声威煊赫、格外引人注目罢了,而非从天堂掉进冰窟的绝对衰落或衰败。这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英国式衰落。诚如英国首相哈罗德&iddot;麦克米伦1963年5月所言,从绝对意义上说来,英国从未如此繁荣,它的军事力量从未如此强大。直到今天,英国还是世界上最为强盛富庶的国家之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依旧举足轻重。就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数量而言,从1978年到2007年,英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其中5位英国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化学奖,8位英国科学家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因为崛起或一个时期里举世瞩目的繁荣与威势,专制或极权国家易于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护短与自恋倾向,忽视或看轻政体的缺陷及其可能的致命后果。
十九世纪以来,德意志第二帝国、日本帝国、纳粹德国、苏联等国,跟与他们政体不同的英国、美国一样,都曾是盛极一时或称雄一方的世界强国。像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普法战争结束直到一战爆发,长时段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繁荣状态。给欣赏普鲁士经验的伊藤博文留下的印象是:&ldo;普国之所以能富国强兵,维持和增进国民的幸福与安宁,决不是自由民权的种子所结之果。&rdo;德国人也为自己的&ldo;特殊道路&rdo;沾沾自喜。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平森所言,在威廉二世时期,&ldo;德国人的主要感情是对政治和工业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的乐观展望&rdo;。
当威廉二世在1892年声称&ldo;我们肩负伟任,我要带领你们走向美好的时代&rdo;;当日本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在昭和八年(1933年)说&ldo;看啊!看啊!昭和日本的前途上真是光焰万丈&rdo;;当1961年正式通过的苏共纲领扬言,&ldo;在当前的10年内,即1961年到1970年,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时,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rdo;是何等自信,哪会认为自己国家的政体含有致命缺陷?倘若谁在1913年预言五年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寿终正寝,或者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初登大位时,估摸说苏联不到十年就会土崩瓦解,有几人会信以为真?
世事难料,而人又总是难以摆脱预料的诱惑和需要。比如对苏联的命运,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就说:&ldo;我认为,也希望过,专制的苏联帝国最终会从世界舞台消失,但它来得如此迅速,则是我始料未及。&rdo;于是,一再喊狼来了却总未见狼影的现象,反复出现。在联合国副秘书长任上与苏联决裂的舍甫琴柯曾提到:&ldo;多年来苏联经济被描绘成一片阴暗的情景,每遭受一次新的挫折,就有人出来预言这个制度的寿命有多长以及将来是否可行。&rdo;在1985年出版的《与莫斯科决裂》一书中,舍甫琴柯认为,&ldo;预言苏联及其帝国即将衰落为时还早。&rdo;这位苏联制度的反对者尚且如此估计,对于苏联的拥护者来说,更不会觉得大限将至,预言危机的声音,不免易于被视为危言耸听、恶意唱衰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炮弹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轰炸日记 七种武器之离别钩 七种武器之碧玉刀 汉末大混子 琉璃宫史 白玉雕龙 赌局系列 黎汝清战争经典系列:湘江之战 开局一把98k方羽李云龙 林军秦梦莹 真相: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天涯明月刀 七种武器之霸王枪 碧血黄沙 陆小凤系列07幽灵山庄 迷糊小青梅:竹马殿下,抱! 边城浪子 九月鹰飞 改革及其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