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阅阁小说网

速阅阁小说网>帝国崛起病 > 第71章(第1页)

第71章(第1页)

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地位是七年战争中和法国血拼而来的,岂能轻易撒手?1775年,下院议员斯特拉恩在写给休谟的信中就说,&ldo;我完全赞成对这些顽固的疯子采取高压方法。为什么我们不全力以赴阻止帝国遭到肢解呢?……不是我希望奴役殖民地居民……而是主张要使他们服从议会&rdo;。这些话说起来振振有词,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无法封住别人的嘴,你可能就会发现,不只有你才会讲出符合自己的利益的道理。

政治家如果不能够意识到权力的限度,&ldo;主权&rdo;很容易从令人敬畏的图腾转变为让人轻蔑的对象、反击的目标。柏克说:

万一你愚蠢而卤莽,从无限制的、亦不可限制的无上主权的本性中,演绎出一套虽巧妙、却为你统治的人民所厌恶的推论、结果,那你搅混了、毒化了你统治的清源,你就是以身做则,教他们以同样的推理,去质疑你主权本身的合法性。野猪被逼急了,会掉头冲向猎人。假如你要的主权,与他们的自由不相容,他们将何去何从呢?他们会把你的主权抛在你的脸上。劝人受奴役,是必不能成功的!

在1777年,柏克批评了&ldo;对胜利的致命的信心&rdo;,抨击有些人&ldo;为自己并不去打的战争,高声请战&rdo;。可是在当时伦敦政界,柏克这些人势单力薄,强硬派在政府里头占绝对优势。直到约克敦惨败为止,英国舆论大都支持强硬政策。结果,英国陷入了跟大陆军持久战的漩涡。局势的变化证明了柏克富有想象力的预言,美洲确实不是小菜一碟。

可是,乔治三世不撞南墙不回头。英军1777年10月在萨拉托加吃了大败仗,诺思勋爵就想承认美国独立,可乔治三世不肯,他宣称,宁可失去王冠,也决不放弃战争。不过此时国王的立场,已经不像战争之初那样强硬了,他愿意作出除了独立之外的一切让步。于是,诺思勋爵任命了一个和谈委员会。可是这一切来的太晚了。

1781年,8000英军在约克敦投降。当诺思勋爵得悉这个消息,痛苦地喊了声&ldo;天哪!一切都完了&rdo;。可是,乔治三世在听到约克敦战败的消息时,却宣布他永远不会批准&ldo;以北美分裂为代价去谋求和平&rdo;。不过,说几句慷慨激昂的硬气话不难,可要真刀真枪地硬来,哪怕是打到海枯石烂也不罢休,却是需要本钱的,更重要的是,国王做不了是战是和的主。仗不是国王或首相想打就打的。诺思勋爵就曾对乔治三世说:&ldo;王位上的君主不能反对下院审慎的决议。&rdo;

当时英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呢?亚当&iddot;斯密的传记作者约翰&iddot;雷是这样描写的:&ldo;当时英国处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英国人正在与法国、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联军决一死战。伯戈因在萨拉托加屈辱地投降了敌人,而康沃利斯也在约克敦投降了敌人。埃利奥特被包围在直布罗陀。一方面,爱尔兰日益不稳,正形成一种威胁,另一方面,欧洲的北方诸国(它们被称为武装的中立国家)手握刀柄对英国心怀仇恨,虎视眈眈地伺机采取行动。&rdo;

英国该怎么办?面对美国独立这一现实,是战是和,是战个不休还是见坏就收,诸如此类的问题,却不是单凭一通激昂的言辞所能够解决得了的。弄不好,大英帝国连老本都要赔进去。约克敦的投降,使得大不列颠的和平呼声&ldo;突然高涨&rdo;。英国舆论对武力政策失去了耐心。一天晚上,吉本在布鲁克斯俱乐部说他同意这样的说法:&ldo;受辱比毁灭好&rdo;。

1782年2月,诺思内阁在国内反战的声浪中垮台。英国对分离出去的殖民地没有继续拼杀下去,而是选择了谈判和妥协。1783年9月,英美正式签署巴黎和约,&ldo;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rdo;,&ldo;放弃对合众国及其每一部分的统治、礼节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rdo;。离七年战争的结束还不到二十年,大英帝国就眼睁睁地看着美利坚合众国永远地离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ldo;祖国母亲&rdo;的怀抱。和约签订之时,拥有大约900万人口的英国并没有丧失制海权,而且纽约、底特律、查尔斯顿、萨凡纳等城市还在英军之手,北边还控制着加拿大。可英国还是选择了分离。&ldo;大英第一帝国&rdo;瓦解了。但是天没有塌下来,英国的辉煌并未因此终结,相反,新的&ldo;日不落帝国&rdo;正在兴起。

发展的道理没那么硬

印度1939年铁路网全长41万英里。

1880年,印度铁路网全长7000英里,到1939年,六十年里,增长了近7倍。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发展,不止是铁路里程的增长。

殖民时代的印度文教事业,不乏巨星闪烁的荣耀。加尔各答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孟买大学这三所印度历史最悠久的名校,都是在1857年仿照伦敦大学建校的。70多年后,毕业于马德拉斯大学的加尔各答大学教授昌德拉塞卡&iddot;温卡塔&iddot;拉曼,因发现拉曼效应,荣获了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不朽的《吉檀迦利》,泰戈尔在1913年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第一人。就连独立斗士甘地和尼赫鲁,也都是英式教育熏陶出来的。

社会变革同样引人注目。

寡妇殉死是一种印度习俗。1818年,仅在孟加拉管区,就有800个寡妇殉死。这种习俗的根之深,蒂之固,以至于阿姆赫斯特勋爵(1823年8月‐1828年3月在任)作为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总督,也不敢伤害印度教徒的宗教感情,担心取消殉死&ldo;比实行殉死所引起的灾祸要大得多&rdo;。不过,英国殖民统治者对这种残酷的习俗最终还是再也看不下去了。1829年,总督班廷克勋爵顶着印度社会的压力,取消了寡妇殉死,规定协助寡妇自焚的行为是谋杀。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真相: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  七种武器之离别钩  琉璃宫史  天涯明月刀  七种武器之霸王枪  汉末大混子  迷糊小青梅:竹马殿下,抱!  白玉雕龙  林军秦梦莹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陆小凤系列07幽灵山庄  九月鹰飞  炮弹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轰炸日记  赌局系列  七种武器之碧玉刀  黎汝清战争经典系列:湘江之战  改革及其敌人  边城浪子  开局一把98k方羽李云龙  碧血黄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