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许多德国人,就像是着魔一样,变成了擅长胡搅蛮缠、强词夺理的诡辩家。对这种怪异现象,美国历史学家克雷格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就曾在美丽的慕尼黑领教过。1935年的慕尼黑街头,极端的反犹标语,随处可见。在饭店或小酒馆里,克雷格偶尔跟人攀谈,对方在言谈之中,也可能会暗示自己并不赞同反犹政策。可就是这样的人,也会做出诸如希特勒毕竟解决了失业问题、希特勒的对外政策恢复了德国的自尊、过火的反犹措施都是希特勒的下属所为,而希特勒并不知道之类的辩白。如果克雷格这个初来乍到的美国毛头小伙子要加以反驳的话,话题可能就会转到美国也有私刑,或者美国也没有真正的文明等等上去。
这个出过康德、黑格尔和歌德的国度,似乎整个民族都不会讲道理了。极权统治下的宣传,能够有效地破坏甚至摧毁人们正常的思维能力。
&ldo;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rdo;
戈培尔有句名言:&ldo;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rdo;这也就是说,只要有利于征服群众,宣传可以不择手段。那么,一个生活在第三帝国的德国人,会被这个宣传部长&ldo;征服&rdo;成啥样呢?
美国记者夏伊勒的日记里,就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40年的生动案例。
8月28日晚,英国轰炸机空袭柏林,在格利茨车站的居民区炸死10人,炸伤28人。这是空袭首次在柏林炸死了德国人。战火殃及平民,自然是件不幸的事情。戈培尔借此大做文章。第二天,他命令报纸声讨英国战机&ldo;攻击手无寸铁的柏林妇孺的&lso;野蛮暴行&rso;&rdo;。于是,8月29日德国报纸的头条标题惊人地一致:&ldo;英国的怯懦攻击&rdo;。
媒体秉承戈培尔的旨意向德国人灌输,&ldo;英国海盗&rdo;根据&ldo;丘吉尔本人的命令&rdo;,专挑德国的非军事性目标攻击,而德国战机只攻击英国的军事目标。当然,柏林人既不知道希特勒8月1日秘密下达的对英国实施空中打击的指令,也不知道德国空军在伦敦的&ldo;屠杀式轰炸&rdo;。
戈培尔的宣传立竿见影。
8月31日,护士就问得了流感的夏伊勒:&ldo;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rdo;夏伊勒告诉她:&ldo;因为你们轰炸了伦敦。&rdo;可这位护士小姐却反驳说:&ldo;是的,但是我们攻击的是军事目标,而英国人却轰炸我们的房子。&rdo;
戈培尔宣传的效果怎么样,用夏伊勒的话来说,这位工人家庭出身的普通妇女就是一个&ldo;活广告&rdo;。
不过,这位护士之所以会这样看问题,不能只归为戈培尔的宣传之功。在戈培尔上任宣传部长伊始,他就声称,宣传者的背后应该竖着一把剑。这是一位极权主义者的深刻洞见。当年,一位《纽约时报》驻柏林记者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ldo;如果希特勒完全受人欢迎,戈培尔就会失业;如果戈培尔完全成功,希姆莱就会失业。&rdo;
希姆莱是何许人?第三帝国的秘密警察头子。虽然戈培尔这些人深谙人性的弱点,懂得&ldo;宣传必须简单和反复&rdo;这个手法的功效,明白谎言被人信奉,只需&ldo;即使是一个简单的谎话,一旦你开始说了,就要说到底&rdo;,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刻都是傻子。因此,宣传的成功有赖于暴力的配合。
在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不管用的时候,还有集中营、死刑和流放等专政工具发挥作用。对于德国人民,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文攻心,还武攻身。软刀子和钢刀子,相辅相成。谁敢公开不跟纳粹党一条心,就没有好果子吃。可以监控,可以秘密抓捕,可以关押,可以驱逐,可以不让回国,可以判处死刑,可以劫持,可以谋杀……大名鼎鼎的卡尔&iddot;施密特教授曾振振有词地为第三帝国的司法恐怖辩护:&ldo;在判决政治犯罪时,规范和程序的运用只能意味着束缚元首的手脚,有利于反抗者。&rdo;
纳粹当局在运用专政机器消除杂音、剪除异己时,一点也不含糊、手软。托马斯&iddot;曼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他不是纳粹的支持者或同路人‐‐1930年在柏林就作过题为《告德国人》的演讲,剑锋直指法西斯主义。1936年12月,纳粹当局不仅没收了他的财产,而且还剥夺了他的国籍,波恩大学甚至取消了他1919年获得的名誉博士头衔。雷马克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作家,纳粹上台后,他的书被清除出了书店和图书馆,人也上了政府的黑名单。不过,当局还是希望流亡国外的雷马克能够归顺,为纳粹效力。戈培尔曾通过特工劝他回国,要他把《西线无战事》的责任推给出版商,但雷马克拒绝了。不肯低头就是敌人。对待敌人,纳粹可不在乎他们国际影响的大小。1937年,纳粹德国褫夺了雷马克的德国公民权。
杀鸡可以儆猴。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平民,不会自认为面对纳粹的专政机器,他比托马斯&iddot;曼或雷马克更有力量。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纳粹专政手段的直接迫害,但只要生活在德国,就会心里明白马王爷几只眼。毕竟专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悬在所有德国人的头上。
不过,这并不是说纳粹统治就把德国弄成了真空一样。就像1972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尔所说:&ldo;在像纳粹这样的专制制度下并非一切都运转得完美无缺。说不定哪里有本书,于是便可前往借来,将其搞来,就像将一件珍玩带走,阅读,归还。&rdo;他在青年时代还可以读到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等人的优秀作品。但是,这只是表明极权统治也有缝隙。仅此而已。事实上,到了四十年代初,上中学的孩子们,就会大部分人不知晓托马斯&iddot;曼或雷马克的作品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炮弹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轰炸日记 天涯明月刀 边城浪子 陆小凤系列07幽灵山庄 九月鹰飞 真相: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 迷糊小青梅:竹马殿下,抱! 七种武器之霸王枪 七种武器之碧玉刀 黎汝清战争经典系列:湘江之战 白玉雕龙 改革及其敌人 林军秦梦莹 汉末大混子 碧血黄沙 七种武器之离别钩 赌局系列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琉璃宫史 开局一把98k方羽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