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阅阁小说网

速阅阁小说网>指挥连 > 第22章(第1页)

第22章(第1页)

佟雷:&ldo;303,303,我是101,我是101,现在干扰大,请改用一号备用频率,十秒钟后联络。&rdo;

三营:&ldo;303明白。&rdo;耳机里传来微弱的应答声。

佟雷迅速调整频率,锁定:&ldo;303,303,我是101,我是101,信号怎样?听到回答。&rdo;

三营:&ldo;我是303,信号不好,还有干扰。&rdo;

佟雷:&ldo;303,请改用二号备用频率,注意校频,十秒钟后联络,明白回答。&rdo;

三营:&ldo;303明白。&rdo;对方报话员显然也是老手,动作熟练。

佟雷第二次改频完毕:&ldo;303,303,我是101,现在信号怎样?听到回答。&rdo;

三营:&ldo;信号好。&rdo;

佟雷:&ldo;303,请锁定频率,注意收听,保持联络。&rdo;

三营:&ldo;明白。&rdo;

不到两分钟解决问题,果然出手不凡,大家纷纷投去钦佩的目光。佟雷站起身,把耳机重新扣回张小川头上,说:&ldo;接着干,沉住气,勇敢点!&rdo;看着排长一阵眼花缭乱、酣畅淋漓的表演,又闻听这几句鼓励的话,张小川一下子来了精神,手忽然不抖了,咬紧牙坐回到电台前。由于隔着窗户,刚才这里发生的一切,指挥员并不清楚,演习依旧紧张地进行。

周援朝感动了。一眼瞥见旁边的刘振海,正竖起大拇指向他示意,同时把下巴颏指向佟雷,不由得点了点头。

演习结束,报话班受到了表扬。

部队出国之前,政治教育必不可少。为了不挤占包括训练在内的其他战前准备时间,各种学习和教育一般都安排在晚饭后进行,可谓分秒必争。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战场纪律、援外纪律、群众纪律教育,反复学习&ldo;老三篇&rdo;:张思德班长、白求恩大夫、愚公大爷,一次又一次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每个人心里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模拟战场救护;讲解热带雨林生存的注意事项,以及卫生防病知识等等;还有誓师大会、动员大会、挑应战大会,白天训练,晚上开会,安排得满满当当、轰轰烈烈。

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就是通过忆苦思甜的方式启发阶级觉悟,叫做&ldo;苦水磨战刀&rdo;。

遗憾的是部队请来的那位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一口云南土语,两个小时血泪控诉下来,当真没听懂几句。不过老人家撩开上衣,褪下裤子,亮出的累累伤痕和声泪俱下的举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确实苦大仇深。于是,全场一齐怒火中烧,同仇敌忾,泪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振臂高呼:&ldo;打倒万恶的旧社会!&rdo;&ldo;向地主阶级讨还血债!&rdo;群情激愤,所有的人都恨不得立刻离开会场,冲上战场,与反动派血战一场,拼个你死我活,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在这高度紧张的时段里,也有令人惬意的事情,比如洗温泉澡和看慰问演出。

距安宁县城不远便有一著名的温泉,据说古往今来许多大人物都曾专程来此沐浴,其中当然不乏近代国共两党的领导人,&ldo;天下第一汤&rdo;之美名流传至今。

听说要去洗温泉,众皆欢呼鹊跃,连队&ldo;诗人&rdo;,六班副班长刘文脱口吟道:&ldo;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弟兄们福份不浅哪,当年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也不过如此。&rdo;可惜的是这帮&ldo;北方佬&rdo;&ldo;山猪吃不了细糠&rdo;,不适应人家的水温环境,而滚烫清澈的温泉水也的确太&ldo;滑&rdo;,反正洗了不到十分钟,就有七、八位光荣虚脱,不省人事地被抬了出来,又是冲凉水,又是抽耳光,老半天才&ldo;还阳&rdo;。气得连长勃然大怒:&ldo;就这体质还上前线?从明早开始都给我爬山练长跑去!&rdo;仙境般的雾气中回荡着他的吼声。

看慰问演出也不大露脸,登车出发前指导员王怀忠一再叮嘱:&ldo;看场演出不容易,要热情,该鼓掌就鼓掌。&rdo;

谁知,滇剧&ldo;沙家浜&rdo;刚开锣,全都傻了眼,地方曲调听着别扭,云南道白不知所云。上面演得热火朝天,下面却是一片茫然,没一会儿就有几位仁兄鼾声如雷的见周公去了。任凭台上枪声四起,雷电交加,旁人连推带搡,就是不醒。好在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ldo;沙家浜&rdo;的剧情和每一句唱腔念白均已深入人心。众人无不全神贯注地对比剧情发展,努力背诵台词,集体跟上节奏,以致有人竟然念出了声,仿佛联合国圆形大厅里的同声传译。集体沙家浜?一场戏看下来比演习还累!

事后,连王怀忠也不得不自我解嘲地说:&ldo;地方政府热情有余,心意到了,可惜咱们没长那耳朵,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rdo;

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潮气袭来,有些凉意。

小山坡前,张志峰独自坐了很久,地下扔着许多烟蒂。前天,一封家书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悲痛之余,他谁也没告诉,两天来一边不露声色地忙工作,一边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并连续两晚悄悄地来到这里,面对山林旷野,追思已故的老人。

张志峰自幼生长在山东农村,家境贫寒。父亲是个淳朴倔强的人,战争年代作为农协骨干、支前模范民兵队长,在当地颇有名气,解放后当了近二十年的村党支部书记。

临终前,老人交待了两件事,权当遗嘱:一是勉励儿子务必在部队长期干下去,不要惦念家乡,如半途而废则视为不孝,因为老人自己由于各种原因,参军报国的愿望终成泡影,遗憾了一辈子;二是嘱咐张志峰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替他看望&ldo;盟兄&rdo;。关于这个伯伯,他有点印象,但不知何种原因,多年来父亲不许他随便打听。只是小时候爷爷提起,抗日战争中一名八路军营长负了重伤,队伍撤退时被留在作为&ldo;堡垒户&rdo;的爷爷家养伤。父亲天天用弹弓打鸟给他补养身子,营长伤愈归队时,拉着父亲给爷爷磕了头,从此两人成了兄弟。解放战争后期,已升任团长的伯伯在南下的路上与担任支前民工大队长的父亲再度相遇,肩并肩过长江、战宁沪、席卷东南沿海。全国解放以后,他们断断续续一直保持联系,五十年代爷爷病故时,佟伯伯曾经来过一趟,张志峰那时年龄尚小,记忆已经模糊了。可是最近几年,他们之间的往来变得频繁起来,父亲几乎每年都要离家出门一些日子,每次都是一声不响地去,一声不响地回,听母亲说是去看望哥哥,想必定是此人。这回父亲给他留下了地址。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